保卫前“腺”——人到中年,该查查PSA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2020年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约15.6/10万人,新发病例超11万人,死亡人数超5万人。其中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前列腺癌发病率更高。推行前列腺癌筛查策略的国家,如日本,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迅速提升,平均每年提升约11.7% ,5年生存率已达93.0%,而中国每年提升仅3.7%,5年生存率仅为69.2%。
肿瘤标记物,顾名思义,就是和肿瘤生长相关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在癌症筛查、诊断、监测和治疗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中老年男性特有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简称PSA)就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标记物之一,它可以用于前列腺癌早期筛查和诊断。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
PSA一般正常值在0-4μg/L。如果前列腺上有肿瘤,由于前列腺部分组织的破坏,会造成PSA释放入血增加,血检的PSA就会升高。
55岁的老张,中年男性,平时身体健康,喜欢运动,但偶尔感到排尿困难。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医生建议他做了肿瘤标记物PSA检测,结果显示他的PSA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为了进一步确认,他做了前列腺穿刺活检,最终确诊了早期前列腺癌,治疗后现在恢复很好,医生宣告他的前列腺癌临床治愈了。
对老张来说,这是个成功的早期干预,那么中老年男性PSA筛查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几个关键问题:
1.哪些人群容易得前列腺癌?
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男性。
2.如何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答:①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 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②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根据受试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③对前列腺癌高危人群要尽早开展血清PSA检测,高危人群包括:年龄>50岁的男性,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年龄>40岁时PSA>1μg/L的男性,携带BRCA2基因突变且年龄>40岁的男性。
3.何时开始筛查?
答:一般建议男性年龄>50岁或>45岁且存在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尽早开始进行前列腺癌筛查。
4.具体如何筛查?
答:定期进行血清PSA检测。分为:社区服务站模式、筛查基地模式、筛查门诊模式。受检者统一在社区、门诊等特定机构内采集静脉血液样本并及时预处理,可以采取体外快速检测或送回相应医疗机构进行检测。最终筛查结果由社区通知到患者本人及家属。PSA异常者可定向转诊到专科医疗机构行进一步的穿刺活检,最终明确诊断。
5.PSA升高就一定有问题吗?
答:PSA叫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而不叫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也就是说,除了前列腺癌,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引起PSA的升高,比如,经尿道的操作如导尿、膀胱镜检查等,下尿路的疾病如尿路感染,尿潴留等,甚至在检查前曾有过射精,都会使PSA升高。因此如果出现一次性升高,可以择期复查。
6.怎么对待PSA筛查结果?
答:将PSA≥4μg/L定义为异常值。当受试者PSA<4 μg/L时,建议进行每2年1次的随访;当受试者PSA≥4 μg/L时,应及时通知受试者本人或家属,并建议受试者转诊至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治疗和随访。
前列腺癌筛查运用快速、简便、便宜的检查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鉴别开来,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前列腺癌人群的一种有效措施。
因此,人到中年,该查查PSA了。
立冬养生,从“睡懒觉”开始
随着立冬的到来,冬季正式拉开序幕,冬季是悠远静逸,休养生息的季节!在这个节气里,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变化,保护阳气不被寒气所伤。中医认为,冬季的养生应以“藏”为主,要尽量减少外界寒气对身体的侵袭,并确保体内阳气充盈。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从“睡懒觉”开始!
一、“睡懒觉”调作息
在立冬之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早晨的寒冷空气变得更加明显。中医讲究冬季应“早睡晚起”,这是顺应自然阴阳变化的表现。晚上早些入睡,让身体得到更好的休息,确保阳气能在体内存留。早晨尽量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特别是老人和体质虚弱者应避免过早外出,以防寒冷的空气侵袭身体。
二、防寒保暖是关键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寒气容易入侵身体,造成感冒、关节疼痛等健康问题。因此,立冬时节需格外注意保暖。头部、颈部和脚部这些容易受寒的部位必须特别照顾好,出门时务必戴上帽子、围巾和保暖鞋袜,尤其脚部的保暖对于全身的血液循环和健康尤为重要,俗语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多搓脚,常按揉,是自古的养生良方,孙思邈就建议“足宜常按”。此外,尽量减少早晚出门的机会,避免寒气直接侵入体内。
三、温补饮食强体力
饮食方面,立冬时节要注重“温补”,尤其要多吃些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红枣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增强免疫力。尤其羊肉,属温性善于补虚,《本草纲目》把羊肉与人参并列而称,但应避免过度进补,以免加重脾胃负担。适量进补能够帮助我们增强体质,预防冬季常见病,为健康过冬做好准备。
四、适当运动促循环
尽管冬季寒冷,但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保持活力。中医认为,动则生阳,身体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身体出汗,阳气旺盛,此为《黄帝内经》所说:“动作以避寒”。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这些运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体质,还能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带来受寒的风险。运动时需注意保暖,特别是在户外时,不要因为运动而忽视保暖工作。
结语
立冬是冬季养生的起点。通过调整作息、保暖防寒、温补饮食和适当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冬季的寒冷气候,保持身体健康。立冬养生并不复杂,从“睡懒觉”开始,形成合理的生活习惯,能有效助力健康过冬。
科学控糖,享甜蜜人生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存在患病率高且并发症多的特点,血糖控制也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良的生活方式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根据《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及技能释义(2024版)》第17条释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乏力。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口服75克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以上任何情况之一的,都可诊断为糖尿病。没有糖尿病典型症状者,如果有两次以上的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当糖友们在生活中例行体检时,或自行血糖监测看到血糖升高时,心情就会立刻消沉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我这两天甜食吃多了呢?或许是我这两天在外吃饭多了?或许是我这两天喝酒多了?还是我这段时间没活动了呢?应该不是病情加重了吧?也没有明显不适血糖怎么就高了呢?总会带着满腹的疑惑和焦虑去找医生调药去……
糖友如何才能管好自己的血糖呢?今天教大家五点技巧,“多懂点、少吃点、多动点、勤查点、药用点”,以上五点若能掌握,不但可以控制糖尿病还可以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1.多懂点: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要对糖尿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糖尿病的特点,即慢性、进展性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尚无根治的方法,但如果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不仅可以控制糖尿病,还有可能缓解糖尿病。了解这些可以让患者擦亮眼睛避免不良信息、广告等诱导而走弯路。还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对疾病有全面正确认识,掌握家庭自测血糖的方法,做好血糖自我监测,加强自我健康管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了解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不仅要单纯依赖药物降糖治病,更需要综合管理。所以糖尿病知识了解越多,越利于控制病情。
2.少吃点:很多糖友认为少吃糖或甜食就是饮食控制了,而科学的控制饮食方法是要减少总能量,包括米面、肉蛋、油脂、水果、坚果等摄入量,即要全面多样又要合理控制,原则上是要粗细粮搭配谷类为主,荤素搭配,多吃新鲜蔬菜,少量水果和坚果,限制油和盐。每位糖友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活动量、病情、生活习惯来合理饮食,最好找专业医护进行指导。例如:每天1个鸡蛋,1袋奶,2两瘦肉,鱼肉更好,3两豆腐,4两水果,5两主食,6两蔬菜,7、8分饱。这才是“少吃点”的意义所在。
3.多动点:规律运动可以提高心肺耐力,改善血糖控制,提高胰岛敏感性,达到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等功效。所以说“运动是良药”,不是一次要运动多长时间,而是要长期坚持运动习惯,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骑车、游泳、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每周2次阻抗运动如弹力带、杠铃、俯卧撑、哑铃等,每周不少于5次运动,运动时注意避免低血糖,适宜心率为170-年龄。
4.勤测点:糖友在生活中应该经常监测血糖,常用的方法有血糖仪、静脉采血、动态血糖监测。静脉采血需要在医院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可以实时观察血糖变化,血糖仪监测方便,糖友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很多人认为没有症状就不用测这是错误理念,因为存在多数情况血糖很高甚至大于33.3mmol/L,却无明显症状;另外还可以因血糖过低出现低血糖昏迷等,所以要勤测血糖,避免急性并发症,同时还要定期复诊,进行病情相关监测,预防并发症。
5.药用点:以上如果做到仍然血糖控制不佳时,需要用药来帮助降糖,不可道听途说、听信他人、自行买药,尤其是广告药,切忌将保健品当药吃,这就需要到糖尿病专科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用药。
总之,糖尿病是一个需要综合管理的疾病,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掌握科学管理方法,才能更好的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维护自身健康。
警惕职业病致残,守护职业健康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劳动者们在各行各业辛勤付出,职业病却如隐藏在暗处的阴影,给劳动者的健康带来威胁,由此导致的残疾更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了解职业病及其常见类型、致残原因以及防控措施,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常见的职业病有哪些呢?
职业性尘肺病
尘肺病是我国发病率最高及危害最大的职业病。长期在矿山开采及石材、陶瓷、金属加工等行业工作的劳动者,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等,可引起肺组织的进行性纤维化改变而罹患尘肺病。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胸痛、胸闷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心肺功能严重受损,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丧失劳动力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职业性噪声聋
噪声在职业环境中广泛存在,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会损害劳动者的听力。初期可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后期发展为双耳不可逆的永久性听力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语言交流和生活质量。使患者在社交和工作中面临巨大困难。
职业性化学中毒
引起职业性化学中毒的工业毒物存在于生产过程中,可能是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副产品等。种类繁杂,存在形式多样,导致的疾病也涉及人体各个系统。例如,苯中毒会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等,急性中毒可导致意识障碍甚至猝死,慢性中毒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汞中毒会损害神经系统、肾脏等,出现震颤、口腔炎、蛋白尿等症状;铅中毒可引起贫血、周围神经病等,这些损害情况如果严重都可能导致身体机能受损而致残。
职业性中暑
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工作,人体的散热功能会受到影响。职业性中暑就是在户外、重体力劳动或接触热源等职业活动中,由于这些因素引起的中暑情况。可表现为大量出汗后以肌肉痉挛为主要表现的热痉挛,以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热衰竭,以及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表现,甚至因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而致残。
怎么预防职业病?
职业病的预防通常称为“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为“病因预防”。是指通过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控制,如用人单位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预防健康损害的发生。
“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通过定期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如粉尘浓度、化学毒物浓度、噪声强度等。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如采用除尘降噪措施,密闭化学毒物,采用无毒、低毒物质替代高毒物质,配发劳动保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设置防暑降温设施等,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或职业病患者,保障劳动者健康。劳动者,要遵守操作规程及制度,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在粉尘环境中要佩戴合格的防尘口罩,接触噪声要佩戴耳塞或耳罩等听力防护用品。接触化学毒物时,要根据毒物的性质选择相应的防毒面具、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指对健康受到危害的劳动者及时进行诊断、治疗和康复。
总之,职业病是一个严肃的公共卫生问题,一旦罹患,会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虽然很多职业病是难以治愈的,但却是可以预防的,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劳动者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工作,预防职业病,减少职业病致残的悲剧发生。